鉆井落地油泥熱解工藝是一種針對石油開采、儲運或煉制過程中產生的含油固體廢物(落地油泥)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回收的關鍵技術。其核心原理是在缺氧或無氧環境下,通過加熱將油泥中的有機物(主要為石油烴類)分解為小分子物質,實現油、水、固三相分離。以下是該工藝的簡要流程及關鍵環節:
1、工藝優勢:
減量化:體積縮減50%以上,殘渣含水率<5%,固相含油率≤0.3%。
資源化:回收燃油及可燃氣體,降低外部能源依賴。
無害化:殘渣浸出毒性遠低于限值(如石油類<0.1mg/L)。
環保性:無二噁英生成(缺氧環境),尾氣可控。
2、工藝流程:
預處理→熱解反應→產物處理→尾氣凈化
2.1預處理:
脫水減容:通過機械脫水(離心、壓濾)或自然晾曬降低油泥含水率(通常需降至30%以下),減少熱解能耗。
破碎篩分:去除石塊、金屬等雜質,并將油泥破碎至均勻粒徑(通常<5cm),確保熱解反應均勻高效。
2.2 熱解反應
進料系統:預處理后的油泥通過螺旋輸送機或密閉閥門連續送入熱解爐,防止氧氣進入。加熱裂解:溫度控制:在400~600℃的缺氧環境中,油泥中的長鏈烴裂解為油氣、水和焦炭。反應時間:停留30~90分鐘(依爐型調整),確保有機物充分分解。熱解產物:不凝氣(約20~40%):含甲烷、氫氣等可燃氣體,直接回用為熱解燃料。熱解油(約15~30%):輕質燃油,可精煉為燃料油或化工原料。固體殘渣(約30~50%):以焦炭和無機物為主,含油率<0.3%,達到無害化標準。
2.3產物處理與回收
油氣冷凝分離:高溫油氣經冷凝系統(水冷/油冷)分離為液態熱解油和可燃氣體。未冷凝氣體凈化后回輸至燃燒器供熱,形成能量閉環。
殘渣處理:熱解殘渣經冷卻后,可作路基材料或水泥摻合料(需檢測重金屬達標)。
或進行穩定化處理,安全填埋(符合《GB 18598-2019》危廢填埋標準)。
2.4 尾氣凈化
燃燒尾氣經旋風除塵、噴淋塔脫酸、活性炭吸附二噁英后達標排放(滿足《GB 16297-1996》大氣污染物標準)。

